邹将军平寇歌

大罗之山莽回互,石林岝崿盘西楚。
悬梯织铁难跻攀,朝啼鼪鼯夜猛虎。
茆棚竹箐何纵横,三峡黄昏怨行估。
上书无人扣北阙,忍使苍生茹荼苦。
丙辰之岁尤跳梁,羽檄交驰震霆怒。
楼船下濑遄出师,诏遣将军持绣斧。
荆蛮象郡抽精锐,漓水湟川动鼙鼓。
阴厓杀气回长风,白日精灵泣飞雨。
将军功成振凯归,大旱为霖救焦土。
伏波铜柱安足誇,昆崙之捷可重睹。
问君谋略何太奇,昔日东吴遏倭虏。
丹书兽锦从天下,大纛高牙自能取。
吁嗟四海今承平,南粤再见烟尘清。
明珠贡篚岁岂乏,玉门斥堠无脩营。
更烦牛酒休军士,函谷封泥不用兵。

现代解析

这首《邹将军平寇歌》是一首赞颂将军平定叛乱、保家卫国的叙事诗,用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场景和英雄的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环境描写烘托战乱背景
诗的开头用"大罗山险峻难攀""竹林茅屋杂乱"等景象,描绘了一个地形复杂、盗匪横行的混乱地区。这里白天有野兽出没,夜晚有猛虎咆哮,百姓生活困苦却无处申冤,为后面将军出征做了铺垫。

2. 将军出征的威武场面
诗中用"楼船战舰迅速出击""朝廷派将军持圣旨前来"等描写,展现军队的雷霆之势。特别提到从荆蛮、象郡等地调集精锐部队,战鼓声响彻漓江湟川,说明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

3. 战斗的激烈与胜利
"阴森山崖杀气弥漫""风雨中都似有英灵哭泣"等句,用自然环境的变化侧面反映战斗的惨烈。而将军最终凯旋归来,就像久旱逢甘霖般解救了百姓,用比喻强调将军的功绩。

4. 历史对比突显功绩
诗人把这次胜利与东汉马援立铜柱、古代昆仑大捷相提并论,又提到将军早年抗倭的功绩,通过历史典故突出将军的军事才能。最后"四海太平""南方安宁"的描写,是对和平的赞美。

5. 语言特色
全诗多用夸张比喻(如把军队比作雷霆)、动态描写(如"战鼓震动""风雨交加")和对比手法(战乱与和平的对比),既有战场的气势,又有胜利的欢欣。

这首诗的核心是通过具体场景的铺陈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位保家卫国、战功赫赫的将军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古代战争,但那种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太平盛世的珍视,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