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中对月忆家慈

山月扬清光,照我芙蓉裳。
娟娟如故国,游子滞他乡。
他乡见月心独苦,正是家人望游子。
衡岳峰头断雁群,扶胥浦口沉双鲤。
庭前老母白发稀,日日倚门望子归。
燕京九月严霜候,应念羁人未授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官府值夜时望着月亮思念母亲的心情。

开篇用月光照在官服上的画面,带出思乡情绪——月亮还是故乡的月亮,可人却困在异乡。这里"芙蓉裳"指代官服,暗示作者公务在身无法回家的无奈。

中间部分形成巧妙对比:游子看月越看越愁,而此刻家人肯定也在望着月亮想他。接着用两个典故:"衡岳断雁"说家书断绝(古人用雁足传书),"扶胥沉鲤"暗指音讯全无(双鲤指书信)。这些都在强调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焦虑。

最动人的是写母亲的部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倚着门框盼儿归来。最后两句更揪心——想到京城九月就该换冬衣了,可母亲一定在担心远行的孩子还没收到御寒的衣裳。这里"授衣"既指季节更替,也暗含母亲对儿子衣食住行的牵挂。

全诗就像一封月光下的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最朴实的牵挂。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亲情,以及公务在身、归家不得的无奈,很容易让现代打工人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