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借古喻今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孤独与坚持。
前两句用了个历史典故:唐朝马周年轻时穷困住客栈,后来因为常何的推荐才得到唐太宗重用。这里诗人自比马周,暗示自己同样有才华但无人赏识。"琴古知音少"说自己的高雅情操没人懂,"囊空得句多"看似在夸自己诗写得好,其实是自嘲——穷得只剩诗句了。
中间四句情绪越来越强烈。"凄凉怜我老"是孤独的呐喊,年纪大了还一事无成;"慷慨为谁歌"更无奈,满腹才华却找不到值得效忠的对象。最后两句突然笔锋一转,用宝剑作比喻:虽然现在不得志,但就像剑要经常擦拭保持锋利一样,自己也在不断磨练才能,等待机会。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现实残酷却不放弃"的倔强。诗人用客栈、古琴、空钱袋、宝剑这些日常事物,把读书人不得志的苦闷写得特别真实,最后那个擦剑的比喻尤其精彩——既表现了坚持,又带着武侠小说般的帅气,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种"怀才不遇却永不言弃"的精神气儿。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