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悲愤的心境。
前四句写景:清爽的秋天,诗人乘船经过云梦泽,来到渚宫一带。江边传来凄凉的声响,像是大地在呜咽,悲壮的楚地音乐随风飘荡上天。这里用"哀音"和"激楚"两个词,既写实景又暗含情感。
中间四句继续写景抒情:大雁匆匆飞过群山,寒蝉抱着光秃秃的树木鸣叫。诗人极目远望,满眼都是令人伤心的景象,这愁绪仿佛要持续百年之久。这里"落雁"、"寒蝉"都是典型的秋景,烘托出悲凉氛围。
后四句转入抒情:郢都的道路原本通向北方,但江关却长久地面向东方。有人为故国流泪,却找不到地方可以奉献自己的忠诚。这里"郢路"暗指楚国故都,"宗国泪"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孤忠"则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全诗以"风"为线索,将秋景与愁思紧密结合,通过雁、蝉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苦闷。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