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随阳整羽翰,翱翔还见过云端。
哀音断续霜风紧,群影参差夜月残。
雕鹗已逃榆塞险,烟波初下洞庭宽。
行人万里思归切,送目遥空寄信难。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雁群迁徙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秋夜远行的画面,同时暗含游子思乡之情。

前四句写实景:大雁每年秋天都整理羽毛南飞("随阳"指追随太阳的温暖),它们飞得极高,穿过云层。寒风中传来断断续续的哀鸣,月光下雁群的身影参差不齐。这里用"霜风紧"和"夜月残"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

后四句转入抒情:猛禽(雕鹗)已逃离北方边塞("榆塞"代指),大雁正飞往广阔的洞庭湖。此时远行的游子("行人")格外思念家乡,但望着天空却难以托雁传书。诗人巧妙地把雁群南迁与游子思乡联系起来,"送目遥空"这个动作既写实又充满情感张力。

全诗最动人的是双重意象的叠加:表面写雁,实际写人。大雁的"哀音"仿佛是游子的叹息,雁群的"万里"征程对应着游子的归乡路。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在通讯不便的古代,连大雁都无法帮人传递思念,这种"想家却无法告知家人"的无奈,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