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张无梦的隐士短暂入朝面见皇帝后,又回归山林自由生活的故事。全诗通过对比"朝堂"和"山林"两种生活状态,赞美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开篇写张无梦暂时乘着风一般的车驾(飙轮)去朝见皇帝(冕旒),但心里却想着挥袖告别尘世,去寻访仙人浮丘公。这里用"暂御"和"却思"形成强烈对比,说明他虽在朝堂,心向山林。
第三四句写他在皇帝身边(日边)接受了治国之道的询问(崆峒问是黄帝问道的典故),但内心更向往世外(尘外)无拘无束的漫游。这里用"已奉"和"还随"的转折,再次强调他的精神追求。
五六句描写皇帝赐予他华丽的诗文(天藻丽)作为荣耀,但他更享受走过秋雨湿润、长满青苔的险峻石桥。通过"玉座"与"石桥"、"荣颁"与"危过"的对比,突显两种生活的不同魅力。
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虽然皇帝以清净无为的治国理念挽留高人(高蹈之士),但张无梦像云水一样无拘无束的本性,注定要回归自由。这里"云水无心"的比喻特别生动,云和水都不受束缚,随风流动,正是隐士生活的完美象征。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选择,最终歌颂了不慕荣利、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身在魏阙,心在江湖"的矛盾心理,以及最终选择精神自由的决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