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早起
我眠亦甚安,梦中初无惊。
如何作梦语,反侧意不平。
起来不复寐,郡楼挝五更。
窗纸尚昏昏,看到渐次明。
卷帘启后户,披衣步中庭。
汲井漱新泉,满面吹寒冰。
仰看天宇旷,微白复淡青。
犹挂烂银梳,未升紫金钲。
砌蛩余夜唧,数鹊作晓鸣。
群动俱扰扰,竞若有所营。
而人居其间,独欲免夙兴。
出山三见秋,一年一征行。
今兹秋又至,归心捺还生。
会当挂其冠,高卧听松声。
如何作梦语,反侧意不平。
起来不复寐,郡楼挝五更。
窗纸尚昏昏,看到渐次明。
卷帘启后户,披衣步中庭。
汲井漱新泉,满面吹寒冰。
仰看天宇旷,微白复淡青。
犹挂烂银梳,未升紫金钲。
砌蛩余夜唧,数鹊作晓鸣。
群动俱扰扰,竞若有所营。
而人居其间,独欲免夙兴。
出山三见秋,一年一征行。
今兹秋又至,归心捺还生。
会当挂其冠,高卧听松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清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到起床后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开头写诗人原本睡得很安稳,但不知为何在梦中说了些话,翻来覆去感到不安,于是干脆起床。这时天还没亮,城楼上正敲着五更的鼓声。诗人通过"窗纸昏昏"到"渐次明"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天色由暗转明的过程。
接着诗人描写起床后的动作:卷起窗帘、打开后门、披衣走到院子里,用新打的井水漱口,冰凉的水扑在脸上。这里"满面吹寒冰"的描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秋晨的凉意。抬头看天空,呈现出微白淡青的颜色,月亮像一把银梳挂在天边,太阳(紫金钲)还没升起。
诗人还捕捉到清晨的声音:台阶下蟋蟀的鸣叫,几只喜鹊的啼鸣。这些声音让整个清晨显得生机勃勃,仿佛万物都在忙碌。但诗人却感叹,为什么人偏偏要早起忙碌呢?
最后四句点明主题:诗人已经连续三年秋天都在外奔波,今年秋天又到了,思乡之情再次涌上心头。他渴望能辞官归隐,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在高山上听着松涛声安然度日。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秋晨的景色和声音,画面感极强
2. 通过日常起床的细节,展现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3. 在平静的描写中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4. 最后表达归隐之志,引发读者共鸣
5. 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充满诗意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