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南阳镇二首 其一》描绘了南阳镇周围的自然风光以及社会景象。下面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解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句“五丈沟东望,陂湖极淼茫。”描绘了诗人站在五丈沟东面远眺的景象,眼前是广阔的湖泊,湖水浩渺无际。这里的“陂湖”指的是湖泊,“淼茫”则形容湖面辽阔、水天一色的景象。
第二句“杨桩支两畔,线溜走中央。”描述了岸边的情况。岸边有杨树桩,可能是用来固定船只或者作为标记的,而“线溜”可能是指水流沿着河道流淌的样子。
第三句“古市秋来废”,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繁华的古市场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废弃了。“古市”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商业繁华的地方,“秋来废”则表现了季节变迁带来的荒凉感。
第四句“平田潦后荒。”描绘了平原上的田地,在遭遇水灾后变得荒芜。“平田”指的是平原上的田地,“潦”是洪水,“荒”则形容了田地荒芜的景象。
最后一句“船船载渔具,聊复免流亡。”描绘了虽然环境艰苦,但人们依然努力生活的情景。船只载着捕鱼的工具,意味着人们通过捕鱼来维持生计,避免流离失所。这里的“聊复”意味着勉强或不得已而为之,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象,展现了南阳镇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广阔的湖面、废弃的古市、荒芜的田地以及人们努力生活的情景,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期盼。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