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萱草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萱草的自然美和象征意义。
前两句写诗人漫步寻找芳草,看到萱草茂盛生长,能让人忘记忧愁。这里用"忘忧"点出萱草的传统寓意——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萱草的样子:黄色的花朵可以修养性情,翠绿的叶子层层叠叠。萱草上的露水晶莹剔透像仙人的露水,香气随风飘散如同少女的芬芳。这里用"仙人露"、"少女风"这样美好的比喻,把萱草写得清新脱俗。
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说萱草依偎在北堂下,让才子曹植都为之动容、写出佳作。北堂在古代常指母亲居住的地方,萱草也因此成为母亲的象征。这里通过曹植的典故,既赞美了萱草的魅力,也暗含了对母亲的思念。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从寻草、赏草到感悟,层层递进,把萱草的形态美和精神内涵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了。通过萱草这个意象,既表达了欣赏自然之美的愉悦,也寄托了对母亲的深情。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