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园景,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美感。
开篇用"秋水"和"秋声"点明季节,清浅的秋水与断续的虫鸣构成动静结合的背景。接着用两个巧妙的比喻:凋残的荷叶像歪斜的破扇子,新开的菊花则像撒落的金屑,既写出植物的衰败与新生,又暗含富贵与凋零的对比。
园中景物充满生活气息:成熟的葫芦还挂在架子上,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树林。阳光变得冷淡,远山显得更深,这种光影变化强化了秋日的清寒感。
最后四句转向内心感受:百花凋零的窸窣声中,诗人陷入沉思。他自称因病来赏景晚了,但依然向往着隐居山林的琴声,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淡淡的遗憾。
全诗像一组秋日特写镜头,从景物到心境,既有"衰荷""干藤"的苍凉,也有"新菊""匏熟"的生机,在萧瑟中藏着温暖,在寂静中听见心声,完美捕捉了秋天特有的复杂韵味。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