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动画面。
首联"风色大旗上,云开见堞楼"用动态的笔法开场:风吹动城头旗帜,云散后露出城墙。一个"开"字让画面突然明朗,仿佛镜头从模糊切换到清晰。
颔联"乱山来北岳,远树出并州"展现壮阔的山水画卷。北岳恒山的山势如奔涌而来,远处树木连绵处就是并州(今太原)。"乱"字写出山势的磅礴,"出"字让地平线上的树木有了跃动的生命力。
颈联转入人情描写:旅人(客)看到槐树成荫而欣喜,农民(农)因麦收时节将至而感恩。用"槐午"指代夏日,"麦秋"代指收获季,既点明时节,又暗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尾联"滹沱仍唤渡,驱马思悠悠"回到旅途现场:滹沱河的渡船仍在召唤,诗人却勒马陷入沉思。"仍"字暗示这是必经之路,"悠悠"则留下无尽遐想空间,让读者跟随诗人一起感受旅途中的怅惘与感悟。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给城墙大旗的特写,再拉远展现山水全景,接着捕捉人物特写,最后以渡口的长镜头收尾。诗人将地理标志(北岳、并州、滹沱河)、季节特征(槐午、麦秋)和人物活动巧妙编织,在移动的视角中完成了一幅立体的北方行旅图。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