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儿子离家时与老母亲分别的场景,读来特别扎心。
第一句"掀开门帘拜别母亲,在河边桥头离去",画面感很强。我们能看到一个即将远行的儿子,临走前郑重地向母亲行礼,这个动作里藏着说不尽的不舍。
第二句"母亲的白发和干涸的泪眼"最让人心疼。短短七个字就刻画出两个细节:白发说明母亲年迈,泪眼哭到干枯说明已经哭了很久。儿子看着这样的母亲,心里该多难受啊。
第三句"风雪夜里,破旧的柴门显得格外凄凉",用环境来烘托心情。寒冷的冬夜、呼啸的风雪、破旧的家门,这些都在加重离别的痛苦。
最后一句简直是灵魂暴击:"这种时候,有儿子还不如没有"。这话表面是说儿子不能尽孝,实际是表达极度的愧疚和自责。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养我这个不孝子有什么用",是痛到极点的反话。
整首诗就像用白描手法拍的纪录片,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画面都直戳人心。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最普通的场景(离家告别),最真实的细节(白发、泪眼、柴门),说出了天下游子共同的愧疚——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却把最深的牵挂留给了日渐老去的父母。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