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朔方之云中
昔我未识子,先与钱生(木庵)友。
亟言平生驩,三许不去口。
晹谷诗绝伦,南交画无偶。
朔方年最少,蕴蓄靡不有。
次第获论交,前言果匪苟。
燕台昨于役,小许实先后(甲子夏与玉友朔方同入都)。
茫茫人海中,相左十八九。
移时一把臂,款曲心互剖。
吁嗟轻薄儿,覆雨数某某。
勤拳托末契,所得良已厚。
方知情亲疏,不系交暂久。
风尘有岐路,南北莽分手。
钱生走从军,余去扶病叟。
重来会合地,惊顾各衰魗。
慷慨倚和歌,淋漓藉杯酒。
子仍青两鬓,末座独昂首。
也复可怜生,双颧削而黝。
须臾双耳热,击筑间鼓缶。
疾风扫河梁,挽断塞门柳。
前欢今偶续,知有后期否。
故人诸曹郎,出作云中守。
子行赴赞画,侧翅义奚取。
行踪等飞蓬,离绪如剪韭。
长亭七十五,山势西北走。
并州非故乡,却立望南斗。
亟言平生驩,三许不去口。
晹谷诗绝伦,南交画无偶。
朔方年最少,蕴蓄靡不有。
次第获论交,前言果匪苟。
燕台昨于役,小许实先后(甲子夏与玉友朔方同入都)。
茫茫人海中,相左十八九。
移时一把臂,款曲心互剖。
吁嗟轻薄儿,覆雨数某某。
勤拳托末契,所得良已厚。
方知情亲疏,不系交暂久。
风尘有岐路,南北莽分手。
钱生走从军,余去扶病叟。
重来会合地,惊顾各衰魗。
慷慨倚和歌,淋漓藉杯酒。
子仍青两鬓,末座独昂首。
也复可怜生,双颧削而黝。
须臾双耳热,击筑间鼓缶。
疾风扫河梁,挽断塞门柳。
前欢今偶续,知有后期否。
故人诸曹郎,出作云中守。
子行赴赞画,侧翅义奚取。
行踪等飞蓬,离绪如剪韭。
长亭七十五,山势西北走。
并州非故乡,却立望南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和人生聚散的感慨,语言朴实却充满感染力。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回忆相识(开头到"不系交暂久")
诗人回忆最初通过共同朋友钱木庵认识许朔方,用"三许不去口"形容钱生对许的反复夸赞。用"晹谷诗绝伦"夸许朔方才华出众,像正午太阳一样耀眼。通过"茫茫人海中"的对比,突出知心朋友的可贵,还讽刺了那些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2. 重逢场景("风尘有岐路"到"击筑间鼓缶")
描写多年后重逢的画面:朋友们都老了("惊顾各衰魗"),只有许朔方还保持年轻朝气("青两鬓""独昂首")。大家喝酒唱歌的热闹场景中,用"双耳热""击筑鼓缶"这些生动细节,传递出久别重逢的兴奋。
3. 送别之情("疾风扫河梁"到最后)
用"塞门柳被风折断"的意象暗示离别。最后几句最动人:明知朋友要去遥远的云中(今山西大同)任职,诗人像割韭菜般难受,站在长亭望着朋友远去的身影,明明不是自己的家乡却忍不住驻足回望,这个"望南斗"的细节特别打动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剪韭"比喻离愁,把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 "双耳热""击筑鼓缶"等生活化描写让场景活灵活现
- 最后"望南斗"的定格画面,胜过千言万语
- 通过对比(他人变老vs许朔方年轻)突出时光流逝感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聊天般自然,但把中年人对友谊的珍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都写透了,特别能引起经历过聚散离合的现代人共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