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月堂之云门扫古岩塔
风斜雨细一帆轻,又向山阴道上行。若到香炉峰背后,伤心莫听杜鹃声。
群山秀簇古云门,佛阁镫微影渐昏。知否故人头尽白,不谈往事已销魂。
玉笥山空宝镜寒,无人击竹笥栏干。惟遗挂锡松千尺,化作蛟龙月上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月堂)前往云门古寺扫塔的旅途,通过沿途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写,传递出深沉的人生感慨。
第一段(前四句)写旅途场景:斜风细雨中,一叶轻舟沿山阴水道前行。诗人提醒友人:若到达香炉峰背面,别听杜鹃啼叫——因为杜鹃声常引发哀思,暗示这段旅程暗藏伤感。
第二段(中四句)描写古寺风貌:云门寺被秀丽的群山环绕,佛阁灯火微弱,影子渐渐模糊。诗人感叹:你可知道旧友们都已白发苍苍?即使不提往事,此情此景已足够让人黯然神伤。
第三段(后四句)借景抒情:玉笥山空寂冷清,再无人敲竹栏杆(暗指寺院冷落)。唯有僧人留下的锡杖(挂锡)像千尺松树,化作蛟龙盘绕在月光中——既写实景,又暗喻高洁精神长存天地。
全诗精髓:通过"风雨行舟-古寺黄昏-空山月夜"三个画面层层递进,将扫塔之旅转化为对时光流逝、故人凋零的深切感怀。最后以松化蛟龙的奇幻意象,在苍凉中升华出超脱的禅意。诗中"伤心""销魂"等词直抒胸臆,而"杜鹃声""佛阁灯影"等意象含蓄蕴藉,形成动人的情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