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明孝陵

盘郁钟山麓,神邱閟寂寥。
真容隆准在,王气秣陵消。
濠右膺符命,江东正斗杓。
初承龙凤号,终应富家谣⑴。
法践三章约,星除九野妖。
隆中起诸葛,塞上走嫖姚。
剑佩丹墀肃,山河铜柱标。
提戈开一统,画界哂南朝。
颍宋心徒赤,胡蓝首巳𥄉。
遂销丞相印,特远侍人貂。
密网刑虽峻,维城宠太骄。
棋收留失著,本拨出横条。
枉逐高飞燕,真成毁室鸮。
青词虚设醮,碧血恐难招。
守卫规犹壮,朝陵路竟遥。
春秋三百改,枝叶十传彫。
圣代存宽大,遗墟禁牧撨。
隧无金碗出,火未玉衣烧。
椒酒天王酹,香函使者轺⑵。
缭垣宫监住,宰木尚萧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的沧桑变迁,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陵墓现状(开头四句): 钟山脚下,明孝陵幽静寂寥,朱元璋的雕像还在,但明朝的辉煌早已消散。这里用“盘郁”(山势曲折)和“閟寂寥”(幽静空旷)营造出陵墓的肃穆氛围,同时暗示明朝的没落。

2. 朱元璋的功绩(中间大部分): 诗人回顾了朱元璋从起义到建立明朝的历程:
* 出身贫寒(“初承龙凤号,终应富家谣”),但顺应天命(“濠右膺符命”),在群雄中崛起(“江东正斗杓”)。
* 建立明朝后,他废除严刑峻法(“法践三章约”),平定天下(“星除九野妖”),重用人才(“隆中起诸葛,塞上走嫖姚”),巩固边疆(“山河铜柱标”),统一全国(“提戈开一统”)。
* 但后期猜忌功臣(“颍宋心徒赤,胡蓝首巳𥄉”),废除丞相制度(“遂销丞相印”),导致朝政混乱。

3. 明朝的衰落(“密网刑虽峻”之后): 诗人批评朱元璋后期政策失误:
* 刑罚严酷(“密网刑虽峻”),分封藩王导致权力分散(“维城宠太骄”)。
* 决策失误(“棋收留失著,本拨出横条”),最终酿成“靖难之役”(“枉逐高飞燕,真成毁室鸮”)。
* 明朝后期皇帝沉迷道教(“青词虚设醮”),朝政腐败,最终灭亡(“碧血恐难招”)。

4. 陵墓的今天(最后八句): 如今明孝陵虽然规模宏大(“守卫规犹壮”),但已物是人非(“朝陵路竟遥”)。明朝灭亡三百年后(“春秋三百改”),子孙凋零(“枝叶十传彫”)。清朝对明陵采取保护政策(“圣代存宽大,遗墟禁牧撨”),陵墓保存完好(“隧无金碗出,火未玉衣烧”),仍有官员祭祀(“椒酒天王酹,香函使者轺”),但陵墓已是一片萧瑟(“宰木尚萧萧”)。

诗歌的魅力:

* 对比手法: 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的沧桑感。
* 借古讽今: 表面写明孝陵,实则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 语言凝练: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复杂的历史事件。
* 情感深沉: 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明孝陵的描写,回顾了朱元璋的功过得失和明朝的兴衰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