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的残酷与书生的无奈,充满悲壮感。
前四句用动态画面展现战况:战马在长草中显得肥壮,骑兵飞驰报信,远处沙尘滚滚,却不知敌军正在平原狩猎。这里用"狩猎"比喻敌军肆意劫掠的嚣张,暗示我方处于被动。
五六句通过残破战鼓、悲凉笳声、哀鸣猿声三个意象,渲染战败后的凄惨氛围。"辽水""楚猿"点明战场跨度之大,说明战争波及范围广。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最可悲的是书生(指诗人自己或文人将领)空有军事才能,却像伍子胥被赐死一样无人倾听谏言。这里用"属镂"(赐死伍子胥的剑名)的典故,表达忠言不被采纳的愤懑。
全诗通过战场实况与文人遭遇的对比,既展现战争残酷,又暗讽当权者昏聩。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事紧密结合,使这首边塞诗兼具壮阔与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