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间画卷,充满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哲思。
开头两句写有人划着小船进山寻访,船桨在开满野花的溪流中轻轻划动,营造出与世隔绝的幽静氛围。这里用"野舟"和"花外"的意象,暗示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中间四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山中美景:微风中树枝轻摇,白鹤翩翩起舞;沙洲旁水流湍急,鸥鸟自在飞翔。诗人由眼前景色联想到两个历史典故——"洛社"是白居易晚年隐居交友的地方,"滁州"是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的山水之城,借此表达"随处都可享受闲适生活"的感悟。
最后两句写黄昏时分的徘徊与笛声,月亮刚刚升起,短笛声已先一步飘上楼台。这个结尾余韵悠长,笛声与月色的呼应,既表现山居生活的诗意,也暗含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
全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和巧妙的历史联想,传递出"只要心境平和,处处都是桃花源"的生活智慧。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的灵性与隐逸的乐趣。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