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呈范景仁侍郎
羁游亦何乐,幸此贤主人。
东斋暖且深,高眠不知晨。
开门惊照曜,舞雪方缤纷。
繁云覆庭庑,落势一何匀。
霏霺本无着,积叠巧相因。
万类忽同色,九衢净无尘。
园林开组练,观阙堆琼珉。
虫书散鸟足,缟带翻车轮。
远游浩千里,欲出迷四邻。
谁言助春农,亦善欺客贫。
赖我古君子,高谈吐阳春。
方当庇华屋,岂忧无束薪。
东斋暖且深,高眠不知晨。
开门惊照曜,舞雪方缤纷。
繁云覆庭庑,落势一何匀。
霏霺本无着,积叠巧相因。
万类忽同色,九衢净无尘。
园林开组练,观阙堆琼珉。
虫书散鸟足,缟带翻车轮。
远游浩千里,欲出迷四邻。
谁言助春农,亦善欺客贫。
赖我古君子,高谈吐阳春。
方当庇华屋,岂忧无束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朋友家做客时遇到的一场大雪,通过生动的雪景描写和温暖的友情对比,展现了冬日的美好与羁旅中的慰藉。
前八句写清晨醒来看见大雪的惊喜:诗人作为旅人本无乐趣,但幸运遇到贤明的主人。在温暖的东斋熟睡到不知天明,推开门被耀眼的雪景震撼——雪花飞舞、均匀覆盖庭院,像云朵般轻盈堆积。这里用"舞雪""繁云"等比喻让雪景充满动态美。
中间八句用一系列精巧比喻渲染雪后世界:万物披上银装,街道洁净如洗。园林像展开的白色丝绸,宫阙仿佛堆满白玉。雪地上的痕迹像虫鸟篆书,车辙如白色绸带。这些比喻将普通雪景变得高雅华丽,但随即笔锋一转——大雪虽然壮美,却阻碍了旅人的行程,看似滋润春耕,实则让贫苦旅人更加困顿。这里揭示了美景背后的现实困境。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幸有德高望重的朋友相伴,畅谈着温暖人心的话题。想到即将住进华屋,不必担忧取暖的柴火。将外在的严寒与室内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真挚友情才是抵御严寒的真正温暖。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雪,实则写情。用大量笔墨描绘雪景的壮美与困扰,最终落点在"古君子"带来的精神慰藉上,说明再美的自然景象,也比不上人间真情的温暖。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让普通的雪天做客经历升华成对友情的礼赞。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