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献奏议帖赞
思魏徵之棠,不如列疏屏之十渐。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丹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⑴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⑵。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丹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⑴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的核心思想是:劝谏君王不能光靠嘴上功夫,而要用心打动对方。诗人通过几个历史典故,讲透了忠臣劝谏的艺术。
诗人先用两个对比:
1. 与其怀念魏徵留下的"棠树"(象征美政),不如学习他写的《十渐疏》(十篇劝谏文章)
2. 与其喜爱李卫公(李德裕)栽的柏树,不如记住他写的《丹扆五箴》(五篇规劝皇帝的箴言)
意思是说:表面的纪念不如实际的劝谏来得重要。接着点明关键:劝谏不能光靠能言善辩("腾口"),必须用真诚打动君主("格君当以心")。
后几句描绘忠臣写奏章时的场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地提笔书写。诗人感叹:虽然这些劝谏未必能立即被采纳,但至少能给后世奸臣立一面镜子("镜方来之佞壬")。
最后用《左传》典故收尾:就像当年左丘明感叹楚灵王在乾溪的悲剧,反复吟诵《祈招》诗的劝诫之词一样,真正的忠言往往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价值。
全诗精髓在于:真正的忠臣不仅要敢于进谏,更要懂得"用心劝谏"的方法。那些流传后世的劝谏文章,价值远胜过表面上的歌功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