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隐逸世界,充满禅意和闲适之美。
前两句"咫尺桃源路,乘闲许杖藤"说通往理想中的桃花源其实很近,闲暇时可以拄着藤杖去寻访。这里用"桃源"比喻远离尘嚣的净土,而"杖藤"这个细节展现了悠然自得的姿态。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现两种生活状态:"高谈六十劫"指世人热衷谈论深奥的佛理("劫"是佛教时间单位),"暗室百千灯"比喻用无数灯盏照亮黑暗的修行;而"邀月公挥手,眠云我曲肱"则描绘了诗人与月亮对饮、枕着云朵小憩的自在场景。一繁一简,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洞门初不锁,俗客岂容登"最有趣:诗人说通往仙境的山洞本来没上锁,但庸俗之人却永远找不到入口。这暗示真正的隐逸不在于地理距离,而在于心境——心若不清净,即使近在咫尺的桃花源也永远到不了。
全诗用轻松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其刻意追求高深的道理,不如放下执念,像邀月眠云那样顺应自然。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