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垂柳的形象,通过柳枝的柔美姿态,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前两句写柳树垂下千万条柳丝,凌乱交错难以分清枝条。这里用"垂垂"形容柳枝低垂的样子,"撩乱"则写出柳丝纷繁交错的动态感,画面感很强。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诗人说这些柳丝仿佛结满了幽怨,却还不习惯承受春天的愁绪。柳枝随风舞动腰肢,像是在向谁乞求怜惜。这里把柳树拟人化,柳丝的舞动被想象成女子舞动腰肢,暗示着一种无人欣赏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用典故点题:你可知道灵和殿(南朝宫殿)里的柳树,当年的风流早已不同今日。这里通过对比古今柳树的不同境遇,暗喻时光流逝、盛景不再的伤感。
全诗表面写柳,实则借柳抒怀。诗人用柔美的柳丝比喻内心的愁绪,又通过柳树今昔对比,表达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深沉,读来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美。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