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郡中同僚贺雨

水旱行十年,饥疫遍九土。
奇穷所向恶,岁岁祈晴雨。
虽非为己求,重请终愧古。
鬼神亦知我,老病入腰膂。
何曾拜向人,此意难不许。
重云萋已合,微润先流础。
萧萧止还作,坐听及三鼓。
天明将吏集,泥土满靴屦。
登城望麰麦,绿浪风掀舞。
愧我贤友生,雄篇斗新语。
君看大熟岁,风雨占十五。
天地本无功,祈禳何足数。
渡河不入境,未若无蝗虎。
而况刑白鹅,下策君勿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同僚的一封回信,主题围绕"求雨成功"展开,但诗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感谢或庆贺,而是通过这场雨引发了对民生、自我和天地规律的深刻思考。

开篇用"水旱十年,饥疫遍地"勾勒出长期自然灾害的惨状,说明求雨不是为个人,而是为百姓。但即便如此,诗人仍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频繁求雨显得自己像在向天地"讨价还价"。

中间描写雨来的场景很生动:先是云层堆积("重云萋已合"),接着屋檐滴下水珠("微润先流础"),雨声时停时续,诗人一直听到三更天。天亮后,他迫不及待踩着泥泞去城头,看到雨后麦浪如绿海翻腾的喜人景象。

最后笔锋一转,提出深刻见解:丰收年景其实风雨各占一半("风雨占十五"),天地本无偏私,与其搞祭祀求雨("祈禳"),不如学习贤人不让蝗虫过境的智慧。最妙的是结尾用"刑白鹅"的典故——古人杀白鹅祈雨,在苏轼看来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体现了他务实的思想。

全诗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饥疫遍九土"),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清醒认知("天地本无功"),还暗含对形式主义救灾方式的批评。苏轼把一场普通的贺雨事件,写得既有生活气息("泥土满靴屦"),又充满哲学思考,展现出他"接地气"又"有高度"的独特诗风。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