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出东门入视法云寺殡宫既还置酒不乐作
岂不眷良辰,萧条风景凉。
风景异畴昔,况复在他乡。
倾心服时物,反顾限河梁。
结軨属东城,皎此千里霜。
殡宫杳阴沉,鸣螀厉凄扬。
逝者日滔滔,慢与魂景翔。
驾言写我爱,岧峣瞻太行。
重云合玄宇,原野忽迷茫。
冲冲返旧帷,厌厌燕中堂。
嘉宾惠好我,承筐以为将。
处顺贵因时,哀乐故相妨。
勖哉君子仪,咏志慎毋忘。
风景异畴昔,况复在他乡。
倾心服时物,反顾限河梁。
结軨属东城,皎此千里霜。
殡宫杳阴沉,鸣螀厉凄扬。
逝者日滔滔,慢与魂景翔。
驾言写我爱,岧峣瞻太行。
重云合玄宇,原野忽迷茫。
冲冲返旧帷,厌厌燕中堂。
嘉宾惠好我,承筐以为将。
处顺贵因时,哀乐故相妨。
勖哉君子仪,咏志慎毋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时,诗人去法云寺祭拜逝者后的复杂心情。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节日应有的欢乐与现实的凄凉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开头四句点明时间地点:本该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但眼前萧条冷落的景象让人倍感凄凉。特别是身处异乡,更添孤独。这里"风景异畴昔"暗示物是人非——同样的季节,却因失去亲人而感受完全不同。
中间八句详细描写祭拜场景:诗人在霜色皎洁的清晨驾车前往城东寺庙,殡宫阴森寂静,只有寒蝉凄厉的鸣叫。面对滔滔流逝的时光,逝者的魂魄似乎也在飘荡。这里"千里霜"的壮阔与"殡宫杳阴沉"的压抑形成对比,凸显生死相隔的苍凉。
随后六句写归途所见:远眺太行山巍峨耸立,却见乌云四合,原野迷茫。这种自然景象的突变,正是诗人内心悲痛的投射。回到家中,虽然设宴招待宾客,却始终提不起精神。
最后六句是自我宽慰:感谢带着礼物来安慰自己的朋友,但诗人清醒认识到,人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哀伤与欢乐本就相互交织。结尾以"咏志慎毋忘"作结,既是自勉也是警醒——即使悲痛,也要谨记自己的志向。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呈现了人类共通的哀悼体验:用节日欢乐反衬悲痛,用壮阔自然对比生命渺小,最终在自我宽慰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诗人没有刻意美化悲伤,而是诚实记录下祭扫、归途、宴客等生活片段中的细腻感受,这种真挚使得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