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八日城南纪游二首(以下丙午) 其一 梵天寺

废寺不鸣磬,林乌散夕阳。
山曾识坡老,塔尚记钱王。
初地藤缠瓦,三门竹补墙。
人閒重陈迹,留坐看江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寺庙的景色,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开头两句写寺庙已经荒废,听不到诵经的钟磬声,只有乌鸦在夕阳下飞散。这里用"不鸣磬"和"散夕阳"两个细节,生动表现出寺庙的破败冷清。

中间四句通过历史典故和眼前景象的对比,展现时光变迁。诗人说这座山曾经见证过苏东坡(坡老)的足迹,古塔还记录着五代吴越王钱镠的往事。但现在,寺庙的地面已被藤蔓缠绕,大门(三门)的围墙是用竹子修补的。这些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凋零。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人们总是珍视历史遗迹,诗人自己也在这里驻足,静静欣赏江上的风光。这里的"看江光"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在时光长河中思考人生和历史。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通过对一座废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与短暂的思考。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