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四首 其二

万朵照初筵,狂游忆少年。
晓光如曲水,颜色似西川。
白向庚辛受,朱从造化研。
众开成伴侣,相笑极神仙。
见焰宁劳火,闻香不带烟。
自高轻月桂,非偶贱池莲。
影接彫盘动,丛遭恶草偏。
招欢忧事阻,就卧觉情牵。
四面宜绨锦,当头称管弦。
泊来莺定忆,粉扰蝶何颠。
苏息承朝露,滋荣仰霁天。
压栏多尽好,敌国贵宜然。
未落须迷醉,因兹任病缠。
人谁知极物,空负感麟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牡丹的绚丽多彩和独特魅力。

1. 开篇回忆:诗人看到盛开的牡丹,回忆起年少时狂放不羁的游玩时光。牡丹的灿烂让他联想到过去的自由与快乐。

2. 色彩描绘:牡丹的颜色被比作清晨的光辉和西川的美景,既有清晨的清新,又有西川的绚烂。白色象征纯洁(庚辛代表金属,寓意坚硬纯净),红色则是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拟人手法:牡丹盛开时像一群伴侣,彼此欢笑,宛如神仙般逍遥。它们不需要火焰就能绽放光彩,香气也不带烟火气,显得超凡脱俗。

4. 对比与自信:牡丹自视甚高,看不起月桂的平凡,也不屑与池莲为伍。它的影子在雕盘上摇曳,却因恶草的干扰而显得孤独。

5. 情感矛盾:诗人想借牡丹寻欢,却因忧虑而受阻;躺下休息时,又因对牡丹的眷恋而难以释怀。

6. 环境烘托:牡丹被华丽的丝绸和音乐环绕,吸引莺蝶驻足。它在朝露中苏醒,在晴空下茁壮,压过栏杆,显得高贵无比。

7. 结尾感慨:诗人感叹牡丹的极致之美无人能真正理解,就像孔子感叹麒麟一样,隐含对世间知音难觅的遗憾。

全诗通过牡丹的盛放,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青春的追忆,以及对人世孤独的感慨。牡丹不仅是花,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薛能

薛能(817-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薛能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