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丁丑夏五,宣城汪叔敬、吴人干寿道、丹丘柯敬仲、国人泰兼善同仆游天平,次往灵岩,有作奉和二首 其一 天平魏公祠
西望层峦草木青,魏公祠下拜仪刑。
经纶有策回天地,忧乐无时忘阙庭。
异代蒸尝遵典礼,故山香火下神灵。
浮云变灭知何在?闲听松风语塔铃。
经纶有策回天地,忧乐无时忘阙庭。
异代蒸尝遵典礼,故山香火下神灵。
浮云变灭知何在?闲听松风语塔铃。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游览天平山时,看到魏公祠的感慨。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前两句写景:向西望去,层层山峦草木青翠,诗人在魏公祠前恭敬行礼。这里的"仪刑"指魏公的塑像或牌位,表现出作者的敬意。
中间四句赞美魏公:说他治理国家很有策略,能够力挽狂澜;时刻心系国家,无论快乐还是忧愁都不忘朝廷。不同时代的人都遵循礼制来祭祀他,故乡的香火一直供奉着他的英灵。这里用"蒸尝"(祭祀)、"香火"等日常词汇,把对历史人物的追念写得亲切自然。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人生就像浮云一样变幻无常,谁知道最终会怎样呢?不如悠闲地听听松涛声和佛塔上的风铃声。这里用"浮云"比喻世事无常,用"松风塔铃"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看淡名利、向往宁静的心境。
全诗语言朴实,从眼前的祠堂写到历史人物,再联想到人生哲理,层层递进。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又透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最后以自然景物作结,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