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让士良都事江淮行省

时平久不脩武备,一旦盗贼起跳踉。
南窥荆邓北徐汝,红巾直来据武昌。
摧城破壁官吏走,九江太守能死守。
赤眉铜马终殄除,此贼游魂𨚗得久。
天兵势若风雨来,直扫四野无氛埃。
庙谟最先择元帅,国计莫重完江淮。
堂堂中书开外省,幕府人材倚公等。
崔侯如刃新发硎,锋锐所当无肯綮。
金汤表里元有捷,正藉前筹资薄伐。
草茅有策可采用,义士多方须教阅。
酒酣客起征马鸣,壮气满髯肝胆倾。
浩歌把剑徒激烈,老矣莫赋从军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战乱时期一位官员的英勇事迹,以及作者对时局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战乱背景的描写
开头用对比手法:和平年代大家放松警惕("时平久不脩武备"),突然盗贼造反("红巾"指起义军),南北多地失守。特别提到九江太守死守城池的壮举,为后文主角出场做铺垫。

第二,主角崔士良的形象
把他比作新磨好的刀("如刃新发硎"),形容他办事干脆利落。说他管理江淮地区就像修补城墙("金汤表里"),需要筹集军费("前筹资薄伐"),还要听取百姓建议("草茅有策"),训练民兵("义士教阅"),展现其务实能干的形象。

第三,诗人的复杂情感
结尾的饮酒送别场景最动人:战马嘶鸣中,诗人看着崔侯胡须飞扬的豪迈模样("壮气满髯"),自己虽然激动得握剑高歌,却感叹年纪大了不能从军("老矣莫赋从军行"),流露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新刀"比喻官员能力,形象生动
2. 通过战前准备细节(筹钱、练兵)展现真实政务
3. 结尾豪迈与苍凉交织,英雄暮年的感慨特别打动人
这种既赞颂他人功绩,又流露自身遗憾的写法,比单纯赞美更有感染力。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