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鹿洞熹得谢字赋呈元范伯起之才三兄并示诸同游者
岁月有环周,穷腊忽受谢。
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
招呼得良友,邂逅成夙驾。
深寻故辙迹,喜见新结架。
永怀拾遗公,藏器此待价。
横流诗书泽,下及杨李霸。
炎神抚兴运,制作流大化。
石室万卷藏,纶言九天下。
规模未云远,荒茀良可诧。
自非贤邑宰,谁复此精舍。
会当求敕赐,毕愿老耕稼。
更与尽心期,临流抗风榭。
眷眷山水心,幸此朱墨暇。
招呼得良友,邂逅成夙驾。
深寻故辙迹,喜见新结架。
永怀拾遗公,藏器此待价。
横流诗书泽,下及杨李霸。
炎神抚兴运,制作流大化。
石室万卷藏,纶言九天下。
规模未云远,荒茀良可诧。
自非贤邑宰,谁复此精舍。
会当求敕赐,毕愿老耕稼。
更与尽心期,临流抗风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朱熹和朋友同游白鹿洞书院时写的游记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三个核心内容:
1. 时光与机缘(前六句)
开篇说岁月循环,转眼到了腊月(年末),自己终于能暂时放下公务("朱墨"指文书工作),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元范、伯起等)一起探访向往已久的白鹿洞。这里用"招呼得良友"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展现老友相约出游的轻松愉快。
2. 书院见闻(中间十二句)
- 看到书院保留着前人足迹("故辙迹"),又有新建的屋舍("新结架"),新旧交融让他想到书院创始人李渤(唐代"拾遗公")当年在此隐居治学的风骨。
- 用"横流诗书泽"比喻书院像洪水般传播文化,影响深远,连杨亿、李迪(宋代名臣)都受熏陶。提到皇帝("炎神")重视文教,但书院如今略显荒废("荒茀"),幸好有当地官员("贤邑宰")在维护。
3. 人生志向(最后六句)
朱熹突然抒情:真想申请朝廷批准("求敕赐"),将来在此耕读终老。最后两句特别生动——和朋友约定要常来这临水的亭榭("风榭")聚会,迎着风畅谈理想("尽心期"),画面感很强。
诗中亮点:
- 用"藏器待价"比喻书院像珍宝等待识货人,既指李渤的才学,也暗含朱熹自己的抱负。
- "石室万卷藏,纶言九天下"对仗工整,前句写书院藏书丰富,后句说圣旨传遍天下,体现朱熹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结尾突然从写景转向抒情,从"会当""毕愿"到"更与"的递进,把一次普通游玩升华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全诗像篇日记,记录朱熹看到书院时的兴奋、对文化衰微的惋惜,以及和朋友相约坚守文化理想的决心,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