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道中 其二

昭陵茧𥿄久无存,响榻临模互考论。
肥瘦纷纷辨真赝,空依定武作儿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关于书法碑帖的争议和传承问题,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

诗人路过定州时,联想到当地著名的《定武兰亭序》碑刻(王羲之书法名作的复制品)。他说:唐太宗墓里珍藏的真迹早就没了,现在大家只能对着各种复制品争论不休。有人较真字体的肥瘦细节来辨别真假,其实都是徒劳——这些复制品本质上都是《定武兰亭》的"子孙辈",离真迹差得远呢!

诗人用"儿孙"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暗讽那些死抠细节的人就像在争论"孙子到底像不像爷爷",却忘了真迹早已失传。全诗透露着一种看透收藏界乱象的幽默感,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逐渐失真的无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