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岁秋再抵长松奉等慈师入城作诗记一时事

前来送师归,今日迎师去。
送迎我何劳,师乃困行路。
天将归谁尤,耗斁此下土。
一水祸未忘,旱势复如许。
小民惟怨咨,惜莫知其故。
径须凭佛力,庶可回帝怒。
自怜操持约,一念寄香缕。
氤氲才上彻,云色暗窗户。
数声跳珠急,忽已忘处所。
老僧笑谓我,水旱要有数。
德非与天通,造请辄违拒。
官岂真德人,天意遽相与。
更看鞭雷公,滂沛逐飞驭。
定身固如如,未始间行住。
抗走不少停,政恐尘埃污。
倾心太平日,十五一风雨。
官既罢迎送,师亦得安处。
我闻低头谢,勤尔相诲语。
作诗书长松,来者尚有取。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普通人迎接和送别一位高僧(等慈师)的故事,同时借天气灾害反思人与天的关系。

全诗分为三部分: 1. 送迎高僧的困惑(前12句) 诗人说自己之前送别师父,现在又迎接他回来,觉得师父奔波很辛苦。接着笔锋一转,描写当地先遭水灾又遇旱灾,老百姓只会抱怨却不懂原因。诗人想通过拜佛来平息老天爷的怒火,烧香时果然乌云密布下起急雨,但很快又停了。

2. 老僧的智慧点拨(中间12句) 老僧笑着说:水旱灾害自有定数。如果德行不够,求老天也没用。当官的哪有什么大德行,老天怎么会听他们的?你看雷公电母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真正修行人应该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物干扰。

3. 诗人的感悟(最后8句) 诗人联想到太平盛世时,十五天就有一次风雨调顺。现在当官的不用迎来送往,师父也能安心修行。诗人听完教诲很感激,决定写下这首诗,希望后人能从中获得启发。

核心思想: - 用天气灾害比喻人生无常,批评那些遇到困难就求神拜佛的功利心态 - 通过老僧之口指出:真正的修行是修心,不是搞形式主义 - 最后点明理想状态:官员不搞形式主义,僧人安心修行,自然风调雨顺

语言特色: 全诗像在讲家常话,用水灾旱灾、烧香求雨这些生活化场景,带出深刻哲理。特别是老僧那段话,用雷公电母的比喻,把抽象道理说得生动有趣。最后"作诗书长松"的结尾,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李薰

李薰,生平不详。按其诗称王钦若、吕大防等人已故,又有诗作于“丙寅岁”,即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则当为高宗时人。今录诗六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