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山晚溪喧减,天秋月放多"勾勒出傍晚山间的景象:天色渐晚,溪水声渐渐变小;秋日的天空格外开阔,月亮显得特别明亮。这里用"溪喧减"和"月放多"的对比,生动表现了从黄昏到夜晚的过渡。
后两句"棹歌如未起,其奈老夫何"转向抒情:如果这时候没有船歌响起,我这个老头子该多么寂寞啊!诗人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对生活情趣的向往。一个"老夫"的自称,既显得亲切,又透露出几分洒脱。
整首诗妙在:
1. 用声音的变化(溪声渐小)和视觉的对比(月亮更亮)来表现时间流动
2.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人的活动,让静谧的山水画突然有了生活气息
3. 语言极其简练,二十个字就完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夜泛舟图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享受这个夜晚",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一句玩笑式的感叹,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闲适愉悦的心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