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十月十二日特赐讲官紫貂白金文绮时同赐者学士熊赐履侍读学士杨正中杜臻陈廷敬侍讲孙在丰编修叶方蔼史鹤龄(臣)英八人 其二
清班日侍禁庭阴,温饱无求本素心。
珥笔方惭糜重禄,承恩况复赐南金。
九龄曾上千秋鉴,蕴古还陈大宝箴。
自愧涓埃全未答,但镂银管效讴吟。
珥笔方惭糜重禄,承恩况复赐南金。
九龄曾上千秋鉴,蕴古还陈大宝箴。
自愧涓埃全未答,但镂银管效讴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官员张英在康熙皇帝赏赐礼物后写的感谢诗,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受宠若惊的心情和自谦的态度。
前四句像在写日记:每天在皇宫值班(清班日侍禁庭阴),本来只求温饱不求富贵(温饱无求本素心)。拿着笔杆子工作已经觉得愧对高薪(珥笔方惭糜重禄),没想到皇上还赏赐珍贵礼物(承恩况复赐南金)。这里的"南金"指南方产的优质金属,比喻贵重赏赐。
后四句用历史典故表忠心:提到唐朝九岁神童刘晏给唐玄宗献治国文章(九龄曾上千秋鉴),宋代大臣张蕴古进献《大宝箴》规劝皇帝(蕴古还陈大宝箴)。说自己惭愧没能报答皇恩(自愧涓埃全未答),只能好好写文章歌颂朝廷(但镂银管效讴吟)。"镂银管"指装饰银质的毛笔,代表认真写作。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温饱无求"显示清廉,用"愧对高薪"体现谦虚
2. 通过孩童献宝、大臣进谏的典故,既赞美康熙是明君,又暗示自己会效法古人尽忠
3. 最后用"认真写文章"这个具体承诺收尾,比空喊口号更实在
这种诗就像现在公务员写的感谢信,既要表达对领导关怀的感激,又要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态,最后表决心做好本职工作。古人用典故包装得含蓄优雅,但核心情感和现代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