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癸亥重九舟次吴江)
斜风横雨。咫尺高城路。红蓼岸,苍葭浦。滞留春色晚,栖泊邮亭暮。信杳杳,鹊声近有无凭据。
肠断家何处。又见重阳度。多少恨,从谁诉。黄鸡斟白酒,自促供搜句。归去好,人生莫被浮名误。
肠断家何处。又见重阳度。多少恨,从谁诉。黄鸡斟白酒,自促供搜句。归去好,人生莫被浮名误。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时,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人生感慨。
上片(前八句)描绘了一幅秋雨孤舟的凄凉画面:斜风横雨中,明明离城市很近,却因风雨无法靠近。岸边红蓼(一种水草)和芦苇丛生,船被迫停泊在驿站旁。春天早已过去,现在连秋天都快结束了("滞留春色晚"暗示时间流逝)。听到喜鹊叫声,以为是报喜的征兆,却又觉得不可靠——这种矛盾心理生动表现了游子渴望归家却不得的焦虑。
下片(后八句)直接抒发情感:正值重阳佳节(本应家人团聚的日子),却不知家在何方。满腹愁苦无人诉说,只能独自喝着黄鸡白酒(农家酒),强迫自己写诗排遣。"归去好"三字突然转折,道出全词核心:与其追逐虚名在外漂泊,不如早点回家。最后一句"人生莫被浮名误"像是突然醒悟的感叹,也是对所有追名逐利者的劝诫。
全词妙在: 1. 用"横雨""邮亭暮"等意象营造出困顿压抑的氛围 2. "鹊声近有无凭据"这种细节特别真实,把患得患失的心理写活了 3. 结尾从个人愁绪升华到人生感悟,就像现代人常说"别为了工作丢了生活"一样直击人心
本质上,这是首古代版的"漂族"思乡曲,道出了所有离家打拼者的共同心声:在奋斗与归家之间的挣扎,对虚名浮利的反思。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