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明。岂是月华别,只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寻客徒留望,璇玑自有程。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中秋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亮,表达了人们对这一夜共同的美好期待,以及月亮本身的永恒与公正。

1. 共同的美好期待 开头两句说,古往今来,人们在中秋之夜都希望看到清澈明亮的月亮。这里的“泬明”可以理解为天空高远、月光皎洁的样子。诗人点出,这种期待是跨越时间的,无论古今,人们的心愿是相通的。

2. 月亮的本质 接下来两句解释,月亮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变化(“岂是月华别”),而是因为秋天的空气格外清爽(“只应秋气清”),才显得更加明亮。这里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作用,而非月亮本身有什么不同。

3. 月光的公正与永恒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是说月亮的影子直照大地(中土),月光均匀地洒向四面八方(八荒)。这里用月亮象征一种公平、无私的存在,它不会偏袒任何地方,而是普照万物。

4. 人的渺小与天道的恒定 最后两句提到,尽管有人(“寻客”)驻足仰望月亮,试图探寻它的奥秘,但月亮运行的轨迹(“璇玑自有程”)早已由天道注定,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这里对比了人类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显得深邃而略带感慨。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把中秋月夜的普遍情感(期待、赞美)与深刻的哲理(自然规律、天道永恒)结合起来。诗人没有过多渲染个人情绪,而是通过月亮的特点,引发读者对时间、自然和人类渺小的思考。读起来既亲切又耐人寻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