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松风台"的古迹,通过简洁的意象传递出深刻的时光感悟。
前两句"松树已无干,松风旧有台"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繁茂的松树如今只剩枯干,但承载松风的石台依然存在。这种今昔对比让人感受到岁月变迁中,有些东西消逝了,有些却顽强留存。
后两句"华亭初不远,定有鹤飞来"用典自然:华亭是古代隐士陆机故乡,以鹤闻名。诗人想象虽然松树枯萎,但既然华亭不远,仙鹤终会归来。这既表达了对古迹重焕生机的期待,也暗含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全诗仅20字,却包含了三重意境:现实的衰败(枯松)、历史的见证(石台)、未来的希望(鹤归)。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与生命的轮回,既有对消逝的怅惘,又暗藏新生的可能。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