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翰之

吾州隐君尝乐饥,一生高视世不羁。
西崖古屋蓬蒿衰,小亭昼闭春阴移。
我时徒步往见之,颜色渥丹霜鬓滋。
年近九十心胆奇,大书洒墨光淋漓。
短札细字如毫丝,方瞳炯如岩电垂。
仙者缥缈高莫追,浮丘洪崖世难知。
吾徒缩手归来时,赤松黄石今可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充满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和对高洁品格的敬仰。

开篇介绍这位隐士(李翰之)甘于清贫却自得其乐,一生傲视世俗规矩。他住在西崖边的老房子里,周围野草丛生,小亭在春日阴云下静静关闭,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氛围。

诗人回忆自己步行去拜访的情景:九十高龄的隐士面色红润,白发中透着活力。他挥毫泼墨时气势磅礴,写小字时又精细如发丝,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用"方瞳"(传说仙人特有的方形瞳孔)和"岩电"(山岩间的闪电)的比喻,突出他不同凡俗的气质。

后段将隐士比作传说中的仙人浮丘公、洪崖先生,说这样的高人难以追寻。但最后笔锋一转,说我们这些普通人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学习现实中的贤者——既点明隐士就是当代值得效仿的"赤松子"(仙人)和"黄石公"(著名隐士),又传递出"高人就在身边"的哲理。

全诗通过隐居环境、外貌神态、书法造诣等多角度刻画,将一位仙风道骨又真实可感的老人形象生动呈现,表达了对其生活态度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最后"接地气"的转折:不必追求虚无缥缈的仙人,眼前这位就是最好的老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