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逢甘霖、夜晚凉风送爽的喜悦,同时暗含诗人淡泊名利的隐士情怀。
前四句写景:首句用"骄魃"(旱魔)羞退、月亮失威的拟人手法,表现干旱被雨水驱散的快意。第二句细写雨丝轻柔洒落村庄的画面。三四句以宏阔视角写雨后明月普照大地,五岳六辅(泛指名山要地)都吹起凉爽微风,展现雨后天地的清新气象。
后四句抒情:诗人自比"白云逋客"(隐居的闲云野鹤),庆幸没有在科举考场(龙门)落第受辱(点额)。最后两句最见风骨——平常袖手旁观不是不能行云布雨,只是怕搅动风云会让天地变色,暗喻自己并非没有济世之才,只是不愿卷入纷争破坏自然平衡。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既有"久旱逢雨"的生动描写,又通过"袖手不为霖"的典故,展现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每个意象都暗含深意,比如"白云"象征高洁,"风生天地黑"暗指政治动荡,需要细细品味。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