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疾图

昔观邑乘书,知有谢孝子。
今览侍疾图,高风徒仰止。
卓哉章志学,笔绘得形似。
老护病卧床,孝子常药饵。
深宵不成眠,孝子供甘旨。
一十有八年,未敢涉玩弛。
峨峨东纬公,至性笃若此。
生绡一何坚,历久焕金紫。
斯图暨斯人,可以列青史。
况闻公知医,巫彭共比拟。
和丸疗亲疾,慈颜胡不喜。
方之昔贤中,精诚贯如矢。
敬恭瓜果佳,叔达葡萄美。
渴热病各殊,事亲情理耳。
邑志传管公,炊爨自经理。
有明得此人,孝思共兴起。
前清陈丹忱,首先传孝弟。
衣裳不解带,敢去母尺咫。
历代读此书,问心额有泚。
是图亦足奇,孝行有同揆。
窃愿公后人,珍重如佩玺。
懿欤谢先生,虽死犹不死。

现代解析

这首《侍疾图》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孝子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画中故事
诗人通过一幅《侍疾图》,描绘了谢孝子照顾病母的日常场景:老母亲长期卧床,孝子十八年如一日地喂药喂饭、深夜守候。特别打动人的细节是"深宵不成眠",让人仿佛看见烛光下孝子疲惫却坚持的身影。画家章志学用画笔定格了这些感人瞬间。

二、孝道传承
诗人将谢孝子与历史上著名孝子对比:像"叔达葡萄美"用葡萄解母渴、"管公炊爨"亲自为母做饭等典故。这些比较不是在攀比,而是说孝心本质相同——无论是喂药还是递葡萄,核心都是对父母的真心关怀。诗人特别提到明代管公、清代陈丹忱这些真实历史人物,说明孝道是代代相传的美德。

三、画作意义
诗人强调这幅画的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生绡"指画布),更是精神丰碑。画中孝子的坚持("一十有八年")和医术("和丸疗亲疾")都令人敬佩。最后"虽死犹不死"点明:肉体终会消亡,但孝心精神通过这幅画永远流传,提醒后人要像佩戴玉玺一样珍视这种美德。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老人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但正是这种朴实让孝心显得更真实可贵。诗人通过一幅画,让我们看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温暖的部分——那些平凡却伟大的亲情守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