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耕方翰林自其先世三为国学官诗
世祖临御日,边隅宴无事。
向用文学臣,豁达少拘忌。
曰惟严制科,始进绝流弊。
南北上贤书,殿廷诏历试。
晓风含元侧,儒衣飘翩侍。
辇路细草菲,抽毫发遥思。
漏鼓隔花外,宫莺啭苍翠。
閤门下题目,重瞳校文艺。
翰林冠南彦,三试名不二。
虽匪一战霸,十上徒憔悴。
至今春雨诗,雅缛称经义。
帝叹此奇才,准以贡士例。
对策铜龙前,帝喜在高第。
竟至越春官,此人上所置。
回首苍梧云,往事横涕泗。
穰穰时会殊,冉冉日月逝。
左迁学署丞,经年独留滞。
朗吟百寮底,脱略公卿势。
屈贾才见疏,皋稷时所致。
吁嗟老郑虔,三绝今犹记。
朅来惠长谣,风流郁清制。
上言陈主恩,下言引家世。
君之高王父,亦仕成均地。
是时贵生徒,人文实振厉。
肃肃胄子行,落落青衿意。
磨丹渍墨间,关国家大计。
名臣三数公,皆先生高弟。
逮君之王父,先后清尘继。
缅怀庄烈时,临雍步阶戺。
公班立馆下,望见容状异。
顾问此何官,厥官何姓字。
引坐黄幄右,倾耳聆论议。
琅琅鲁颂音,大吐儒生气。
锦绮出上方,小臣前拜赐。
故知人重官,初不以禄位。
君今绳祖武,肯使声华替。
乃者圣天子,罗贤充中秘。
东马严枚流,登用各以次。
尝欲开荐口,揣分辄逊避。
中原方治兵,豪英手戎辔。
幕府资参谋,朝廷望开济。
君其务韬晦,宝玉岂终弃。
名誉起贱贫,君臣视遭际。
古来贤将相,静养俟所至。
向用文学臣,豁达少拘忌。
曰惟严制科,始进绝流弊。
南北上贤书,殿廷诏历试。
晓风含元侧,儒衣飘翩侍。
辇路细草菲,抽毫发遥思。
漏鼓隔花外,宫莺啭苍翠。
閤门下题目,重瞳校文艺。
翰林冠南彦,三试名不二。
虽匪一战霸,十上徒憔悴。
至今春雨诗,雅缛称经义。
帝叹此奇才,准以贡士例。
对策铜龙前,帝喜在高第。
竟至越春官,此人上所置。
回首苍梧云,往事横涕泗。
穰穰时会殊,冉冉日月逝。
左迁学署丞,经年独留滞。
朗吟百寮底,脱略公卿势。
屈贾才见疏,皋稷时所致。
吁嗟老郑虔,三绝今犹记。
朅来惠长谣,风流郁清制。
上言陈主恩,下言引家世。
君之高王父,亦仕成均地。
是时贵生徒,人文实振厉。
肃肃胄子行,落落青衿意。
磨丹渍墨间,关国家大计。
名臣三数公,皆先生高弟。
逮君之王父,先后清尘继。
缅怀庄烈时,临雍步阶戺。
公班立馆下,望见容状异。
顾问此何官,厥官何姓字。
引坐黄幄右,倾耳聆论议。
琅琅鲁颂音,大吐儒生气。
锦绮出上方,小臣前拜赐。
故知人重官,初不以禄位。
君今绳祖武,肯使声华替。
乃者圣天子,罗贤充中秘。
东马严枚流,登用各以次。
尝欲开荐口,揣分辄逊避。
中原方治兵,豪英手戎辔。
幕府资参谋,朝廷望开济。
君其务韬晦,宝玉岂终弃。
名誉起贱贫,君臣视遭际。
古来贤将相,静养俟所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书香门第几代人在朝廷为官的故事,重点描写了其中一位翰林官员吴耕方的家族荣耀和个人经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家族荣耀的传承
诗中提到吴家连续三代担任国家最高学府的官职("三为国学官")。祖辈在明朝时就很受皇帝重视,曾因学识渊博被皇帝亲自接见赏赐("顾问此何官...锦绮出上方")。这种家族传统让后代倍感压力,诗中说"君今绳祖武"就是指吴耕方要努力继承祖辈的荣光。
2. 科举之路的艰辛
详细描写了科举考试的场景:考生们清晨在皇宫含元殿旁等待("晓风含元侧"),在细草菲菲的宫道上构思文章("辇路细草菲")。吴耕方虽然才华横溢("帝叹此奇才"),但也经历了多次落第的挫折("十上徒憔悴"),最终通过特殊渠道获得功名。
3. 怀才不遇的感慨
后半部分充满无奈:吴耕方虽然考中翰林,却只被安排到教育部门当个小官("左迁学署丞"),像屈原、贾谊一样怀才不遇。诗人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动荡("中原方治兵"),真正的英雄都在军中效力,劝他暂时隐忍等待机会("君其务韬晦")。
全诗通过一个家族的仕途经历,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既要光宗耀祖,又难逃官场沉浮;既有"关国家大计"的抱负,又不得不接受"静养俟所至"的现实。诗中生动的考场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古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