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任德夫夹滩见贶长句并呈崔彦圣

我本可笑人,略已近俗士。
侵寻久未觉,大似城门轨。
永怀北山路,相去不容咫。
云烟迷旧隐,鸡黍误幽子。
极知田二顷,足了仕三已。
世缘成错料,悔不妻法喜。
只今无置锥,四海寄生理。
因循插手版,俯仰邺城里。
朝来对爽气,或以古人拟。
颇复废将迎,陶泓弄幽泚。
翩翩取自适,岂问书费纸。
推移从短檄,此念初不起。
园林齐地近,人物何郎似。
无因睹白雉,漫自手弓矢。
任侯十年旧,邂逅慰行李。
新诗多态度,誉我伤溢美。
君才老益豪,笔倒三峡水。
我将观浩渺,万事问伯始。
是间好看客,风味化邻里。
亦知崔亭伯,更欲就砻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任德夫的一首回信,同时也表达了对另一位友人崔彦圣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与魅力。

1. 开头部分:“我本可笑人,略已近俗士。侵寻久未觉,大似城门轨。”
- 这几句诗是诗人自嘲,说自己原本是不拘小节的人,渐渐变成了一个较为世俗的人。这里的“侵寻久未觉”形象地描述了诗人逐渐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好像慢慢走上了城门的轨道。

2. 回忆与现实对比:“永怀北山路,相去不容咫。云烟迷旧隐,鸡黍误幽子。”
- 诗人怀念过去的隐居生活,认为与远处的北山只是一步之遥。“云烟迷旧隐”描绘了山中隐居生活的朦胧之美,而“鸡黍误幽子”则表达了一种因小事而错过的遗憾,似乎朋友的邀请让自己误入俗务之中。

3. 对未来的憧憬:“极知田二顷,足了仕三已。世缘成错料,悔不妻法喜。”
- 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有两顷田地便能过完大半生的生活,对官场的事已经看得很淡,甚至后悔没有选择与法喜(一位修道之人)结为夫妻。这里流露出对世俗和官场的不满。

4. 现状与心境:“只今无置锥,四海寄生理。因循插手版,俯仰邺城里。”
- 诗人此时身无长物,生活漂泊不定,只能寄居在邺城。他因为生计而不得不屈从于世俗的规则,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忙碌。

5. 日常生活与心态转变:“朝来对爽气,或以古人拟。颇复废将迎,陶泓弄幽泚。”
- 诗人每天早晨面对清新的空气,有时会想象自己成了古代的隐士。虽然还得应付世俗的应酬,但也尝试去忽略这些,拿起陶罐来喝上一口茶水,享受片刻宁静。

6. 对才华的赞美:“翩翩取自适,岂问书费纸。推移从短檄,此念初不起。”
- 诗人表达了自己随性而安的态度,不计较是否有用,从容地应对日常琐事。

7. 对朋友的思念:“园林齐地近,人物何郎似。无因睹白雉,漫自手弓矢。”
- 诗人思念着与朋友们相聚的日子,怀念曾经的景色和友人。虽然无缘相见,但自己却拿起弓箭,仿佛置身于想象中的场景之中。

8. 回忆与期待:“任侯十年旧,邂逅慰行李。新诗多态度,誉我伤溢美。”
- 这是诗人对旧友任德夫的回忆,表达了友谊的深厚。任德夫给他寄来的新诗,赞美他的才情,虽然溢美之词较多,但诗人还是感到欣慰。

9. 对才华的赞美与期待:“君才老益豪,笔倒三峡水。我将观浩渺,万事问伯始。”
- 诗人赞美了友人任德夫的才华,认为他越老越有豪情,笔力如同倒流的三峡水一样丰沛。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学习他的才华,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

10. 结尾:“是间好看客,风味化邻里。亦知崔亭伯,更欲就砻砥。”
- 诗人最后提到崔彦圣,表达了对他的期待,希望能在友人的帮助下磨砺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