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朱熹写给好友陆九渊的,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和对学问的思考。
前四句写友情:诗人说自己一直钦佩陆九渊的品德和才学,分别三年更加挂念。偶然拄着拐杖走出隐居的山谷,又劳烦对方坐着竹轿翻山越岭来相见。这里用"扶藜杖""枉篮舆"这些具体动作,生动展现了两位学者互相奔赴的情谊。
后四句谈学问:他们一起研讨传统学问,使其更加精深;探讨新知识,使其越发深刻。但最妙的是最后两句——当谈到学问的最高境界时(无言处),突然发现古今的界限消失了。这里揭示了真正的学问到最后是超越时空的,古今圣贤的思想在最高处是相通的。
全诗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既有老友相见的温暖,又包含对学问本质的深刻思考。最后两句尤其精彩,把抽象的哲学思考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古今交融"的学术境界。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