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生动画面,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传递出繁华易逝的淡淡哀愁。
前两句"蚕老桑柔戴胜鸣,翻阶芍药占春荣"像电影镜头般展开:桑叶肥嫩时,春蚕即将结茧,戴胜鸟在枝头啼叫,台阶旁的芍药正绚烂绽放。这里用蚕的生命周期暗示春天将尽,而芍药作为"春末之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耀眼,既展现生命的倔强,又暗含"最后辉煌"的意味。
后两句突然转入历史典故:孙寿是东汉权臣梁冀之妻,以画愁眉妆闻名;骊姬是春秋时引发晋国内乱的宠妃。诗人将芍药比作孙寿的愁眉被春风吹皱,又似骊姬含泪的眼睛挂着雨珠。这种联想非常新颖——把花朵的摇曳姿态比作美人的愁容,把雨滴比作泪珠,既赋予芍药拟人化的哀婉气质,又通过历史典故暗示美好事物总伴随着脆弱与忧伤。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表面写花,实则写人。通过芍药这一意象,既捕捉了暮春特有的物候特征,又隐喻了人间盛极而衰的永恒主题。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富有想象力的描绘,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种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惆怅。典故的运用不显晦涩,反而为常见的自然景物增添了文化厚度,让简单的花开景象承载了更丰富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