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秋夜的宁静场景,以及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开头两句写雨停后,树林间空气清爽,月光洒下清澈的光辉,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独自在书房中,感受着周围景物的变化,心中却向往着与友人相聚的远方(“沧洲”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暗指友人的居所或理想中的清净之地)。
接着,诗人点燃香炉,香气飘散在夜空中,他一边打拍子,一边吟诵清新的诗句。这里的“抚节”可以理解为用手打着节拍,表现出诗人沉浸在诗歌创作中的悠然自得。
最后两句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志向高远,如同直指云端,但这样的心境和志向,除了友人(子厚),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信任和依赖,也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描绘秋夜景色和诗人的独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知音之情的珍视。它既有宁静的美感,又有深沉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