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暮春时节的愁闷心情,用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来比喻内心的失落感。
前两句写景:
杨花(柳絮)想模仿雪花飞舞,却显得徒劳;榆树果实像铜钱一样堆满枝头,却毫无用处。这里用两种植物暗喻自己——看似在努力(杨花学雪),实则毫无意义;看似拥有很多(榆钱堆叠),实则一文不值。
后两句抒情:
虽然穷困愁苦,但诗人不愿承认自己辜负了春天;可醉酒生病的状态,还是和去年一样糟糕。这里透露出一种矛盾心理——既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又无法摆脱年复一年的困顿生活。
全诗妙在:
1. 用杨花、榆钱两种寻常景物,生动表现了人生的徒劳感
2. "不服"与"依还"的对比,展现倔强与无奈的交织
3. 把抽象的春愁具体化成可感的形象(学雪的杨花、堆钱的榆荚)
诗人就像现代生活中那些表面忙碌实则迷茫的人,明知处境艰难却强撑体面,最终在年复一年的循环中认清现实。这种"假装很好"的疲惫感,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