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土笕冈

木落初宜菜,亭荒不复茅。
牛分叉路口,鹳立秃松梢。
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
襄年走尘鞅,何计返云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乡村的萧瑟画面,同时暗含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反思。

开头两句写树木落叶后菜地显露,荒亭上茅草稀疏,用简单的自然景象点明深秋时节的凋零感。三四句通过"牛分岔路"和"鹳立秃松"两个特写镜头,生动展现了乡村常见的动物景象,牛在岔路口徘徊选择,白鹳孤零零站在光秃的松枝上,透露出一种孤独迷茫的气息。

五六句写秋老虎的燥热与清晨的凉意形成反差,"迥郊"二字暗示这凉意来自更远的旷野,拓展了空间感。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往年总是被世俗事务(尘鞅指世俗羁绊)驱使奔波,如今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云巢象征远离尘世的居所)。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勾勒秋景,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对人生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寻常景物中突然触发的顿悟——看着岔路口的牛、秃枝上的鹳,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奔波就像迷途的牛,而内心其实渴望像鹳鸟归巢一样回归简单生活。这种从日常景象中获得的感悟,正是古诗的独特魅力。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