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

伟兹帖之奇瑰兮,羌笔力之有神。走缄縢之来诏兮,并垂棘而足珍。

从鲤庭而载求兮,得陈亢之异闻。书三闾之孤忠兮,将争光兮仪邻。

予尝窃寘疑兮,谓意或有在也。方淳熙之继明兮,德如天其大也。

挈道统而在上兮,固无嫉邪之害也。先生之溯伊濂兮,又非沅湘之派也。

寓物以写兴兮,自前世以固然。岂先生之适正兮,乃独取于沉渊。

行或过乎中庸兮,虽为法而不可。其忠君爱国之诚兮,亦不虞乎后日之祸。

彼不学兮,周公仲尼。知庄士与醇儒兮,或羞称之。

律风雅之末流兮,若未免于或变。使交有所发兮,亦足以迪天性民彝之善。

以今日之书兮,固非出于感时。则异时之集注兮,亦何病乎俗人之悕。

原屈原之心兮,宗国之楚。作春秋兮,固安在乎黜周而王鲁。

先儒之心兮,百圣之矩。藏此帖兮,昭于今古。

现代解析

这首《朱文公》是一首赞颂南宋理学家朱熹(号朱文公)的诗歌,通过屈原的典故来比喻朱熹的品格和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核心主题:用屈原比喻朱熹
诗人将朱熹比作投江明志的屈原,强调两人共同的"孤忠"精神——对国家忠诚、对理想坚守。但诗中提出一个疑问:屈原选择沉江,而朱熹推崇中庸之道,两人看似不同,为何相提并论?答案在于他们"忠君爱国"的本质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2. 对朱熹思想的解读
- 道统传承:诗中"挈道统而在上"指朱熹继承孔子、孟子等圣贤的思想体系(伊濂指程颢程颐的理学)。
- 中庸之道:明确点出朱熹思想核心,认为极端行为(如屈原投江)虽感人但不值得效仿,暗示朱熹更推崇理性的道德实践。
- 文化贡献:提到朱熹的《楚辞集注》,说明他通过注释屈原作品来弘扬忠义精神,就像孔子作《春秋》维护周礼一样。

3. 诗歌的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用屈原的激烈对比朱熹的平和,突出"殊途同归"的深意。
- 用典自然:"鲤庭""陈亢"等典故暗指朱熹的学问传承,"垂棘"比喻珍贵的思想。
- 递进结构:从赞美字帖(开头的"伟兹帖")上升到思想评价,最后落点于"百圣之矩",体现朱熹学说的永恒价值。

4. 现实意义
诗人借古喻今:真正的思想者(朱熹)可能被俗人误解,但时间会证明其价值。末尾"藏此帖兮,昭于今古"暗示真理终将流传后世,呼应朱熹理学在明清成为正统的历史。

通俗总结
这首诗像是给朱熹颁发的一枚"精神勋章"。它说:朱熹和屈原一样爱国,但朱熹更提倡理性温和的方式;他的学问延续了孔子血脉,编书育人如同播种;即便当时有人嘲笑,但他的思想注定照亮千秋——就像今天我们看到,朱熹确实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