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根手杖陪伴主人从偏远山区来到繁华京城的旅程,通过拟人化手法展现了深厚的主仆情谊。
前四句用"黄源岭"和"上都"的对比,展现从乡野到京城的跨越。手杖不仅是行走工具,更是共患难的伙伴,"千险阻"、"万崎岖"的夸张说法,突出旅途艰辛和相互扶持的温暖。
后四句转入对未来的展望。"凤沼"(皇宫水池)、"龙门"(科举考场)象征功名仕途,用"波应暖"、"路不迂"表达对前程的乐观。结尾"齐变化"、"济寰区"展现宏愿,希望手杖能继续陪伴主人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
全诗妙在将普通手杖写成有灵性的伙伴,通过旅途见闻抒写人生抱负。既表现了真挚情谊,又寄托了远大理想,在平凡事物中见深情,在小物件里藏大志向。
陈淳
陈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