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伯去年属题《碧梧翠竹山馆图》,久未成诗,今偶有触,赋此寄北京

家山无限好,况此林馆鲜。
画图伊何人,能传淇澳天。
我家实咫尺,常对此中贤。
泉石坐潇洒,图书富丹铅。
高文述前辈,精灵三百年。
潜思极今古,万象窥云烟。
饥溺有素抱,声名每相牵。
出处亦偶尔,沧桑又纷然。
郁此世界悲,忍以独善全。
江河逝不返,冰霜寒已坚。
侧闻故山思,修修梧竹前。
惟竹有高节,惟梧荫清泉。
萧萧明月夜,泠泠太古弦。
题诗意不宣,待赋归来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诗人写给朋友的回信,主题围绕一幅名为《碧梧翠竹山馆图》的画作展开。诗人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怀念、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时局中的复杂心境。

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赞美画作与家乡(开头到“图书富丹铅”)
- 诗人称赞画作描绘了家乡美丽的竹林山水(淇澳天),虽然自己家离那里很近,但只能通过画作感受它的美好。
- 画中的山馆清幽雅致,有泉水、奇石、丰富的书籍,仿佛能让人远离尘嚣,沉浸在学问和自然之中。

2. 追忆先贤与思考现实(“高文述前辈”到“沧桑又纷然”)
- 诗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有才华的先贤,他们的精神跨越了三百年依然令人敬仰。
- 他思考古今变迁,感叹自己虽有济世之志(饥溺有素抱),却常被声名所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时局动荡(沧桑又纷然),更让他感到无奈。

3. 抒发忧患与坚守(“郁此世界悲”到“冰霜寒已坚”)
- 诗人对世界的苦难感到忧郁,认为独善其身并不能解决问题。
- 他用“江河逝不返”比喻时光流逝、大势已去,用“冰霜寒已坚”暗示环境的严酷和自己内心的坚定。

4. 寄托理想与归隐之愿(最后部分)
- 诗人听说朋友也在思念故乡,他特别赞美画中的竹子(象征高洁)和梧桐(象征清荫),想象在明月下弹奏古琴的幽静画面。
- 最后他表示,这首诗未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期待未来能真正回归田园,再写一篇《归来赋》。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强: 通过“碧梧”“翠竹”“清泉”“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 既有对自然与学问的热爱,也有对现实的忧虑,还有对归隐的渴望,层次丰富。
- 语言凝练: 用“饥溺有素抱”短短五个字,就表达了心系百姓的胸怀;用“江河逝不返”形象地写出时光流逝的无奈。

核心思想:
诗人身处纷乱时代,内心充满矛盾——既想保持高洁品格、回归自然与学问,又无法完全放下对社会的责任。这幅画成了他精神的寄托,让他暂时逃离现实,在想象中寻找一方净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