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 咏荆轲
荆轲战国士,志欲摈秦嬴。
适逢燕太子,尊之位上卿。
欲报强秦雠,慷慨赴咸京。
药淬匕首利,怀之乃西行。
临岐惨将别,清吹飘华缨。
忽尔哀筑起,座上悲群英。
涕下不可遏,乃复为羽声。
壮士志激烈,誓死不顾生。
白虹忽贯日,见者心为惊。
挟彼秦舞阳,同取盖世名。
函封督亢图,拜献秦王庭。
利刃揕豪主,愁云压重城。
惜哉事莫济,徒然费经营。
白兹速燕亡,咄嗟何所成。
至今易水歌,徒伤千古情。
适逢燕太子,尊之位上卿。
欲报强秦雠,慷慨赴咸京。
药淬匕首利,怀之乃西行。
临岐惨将别,清吹飘华缨。
忽尔哀筑起,座上悲群英。
涕下不可遏,乃复为羽声。
壮士志激烈,誓死不顾生。
白虹忽贯日,见者心为惊。
挟彼秦舞阳,同取盖世名。
函封督亢图,拜献秦王庭。
利刃揕豪主,愁云压重城。
惜哉事莫济,徒然费经营。
白兹速燕亡,咄嗟何所成。
至今易水歌,徒伤千古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的故事,用现代语言来解读就是:
1. 故事梗概: - 荆轲是个有抱负的战国勇士,一心想除掉秦始皇。 - 燕国太子丹把他奉为上宾,派他去咸阳刺杀秦王。 - 他带着涂了毒药的匕首和助手秦舞阳出发,临别时场面悲壮。 - 刺杀时虽然气势惊人(连白虹贯日的天象都出现了),但最终失败。 - 不仅任务没成功,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2. 诗中的亮点描写: - 送别场景:用"清吹飘华缨"(音乐声中帽带飘扬)、"涕下不可遏"(众人哭得停不下来)这些细节,把生离死别的氛围写活了。 - 刺杀时刻:用"白虹贯日"(一种罕见天象)来烘托紧张感,就像电影里的特效镜头。 - 结局感慨:最后两句说易水边的送别歌流传千古,但只剩遗憾,像在说"轰轰烈烈一场空"。
3. 诗人的态度: 表面写荆轲的英勇("誓死不顾生"),实则暗含惋惜: - 夸他勇气可嘉,但"惜哉""徒然"这些词透露了"方法不对努力白费"的意思。 - 最后"速燕亡"直接点出:个人英雄主义反而害了国家。
4. 现代人看得懂的启示: - 悲情英雄的魅力:就像现代动作片里孤胆英雄,明知会失败还要拼死一搏。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热血上头不等于成功,准备不足(带猪队友秦舞阳)就会翻车。 - 历史教训:个人复仇很爽,但可能引发更大灾难(燕国更快灭亡)。
这首诗用紧凑的叙事+视觉化描写(音乐、天象、眼泪),把两千年前的刺杀案写得像身临其境,既有动作片的刺激,又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