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其一 吴县中丞视陕学时,酷好毡蜡,艳一石工妻,以访碑故,再宿其家。偶与淇泉述此事,因赋是解

陇上轺轩,江南裙屐,瘦骢闲访青珉。
堕策山邮,小家碧玉窥门。
流莺苦劝东风住,有莲花、玉盏酬春。
论轻柔、弱柳随风,飞鸟依人。
茅檐纸槅香泥笐,祇桃花曾见,崔护来频。
毕竟风流,毡槌亦解温存。
后来开府珠江上,甚兰舟、不载桃根。
到今朝,谁念师师,白发青裙。

现代解析

这首词讲的是一个风流官员和石匠妻子的故事,用含蓄唯美的笔法展现了古代一段跨越阶级的隐秘情感。

上阕描绘官员(吴县中丞)以寻访碑刻为名接近石匠妻子的场景:
- "陇上轺轩"(豪华马车)和"江南裙屐"(精致打扮)显示官员身份
- "瘦骢闲访青珉"(骑着瘦马假装寻碑)暗示醉翁之意不在酒
- 当官员借宿时,"小家碧玉"(平民女子)从门缝偷看的细节生动传神
- 用"流莺劝东风住"比喻女子挽留官员,莲花杯饮酒的描写充满暧昧

下阕通过典故深化这段感情:
- "崔护来频"借用唐代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典故,暗示多次幽会
- "毡槌亦解温存"(连拓碑工具都变得温柔)是绝妙双关,既写拓碑场景又暗指亲密
- 结尾笔锋突转:当官员升官到珠江后,再没接走这个女子("不载桃根"),留下她孤独终老("白发青裙")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
1. 用寻碑拓片的雅事包装私情,展现古代文人特有的含蓄表达
2. 通过"莲花杯""桃花""飞鸟"等意象层层递进地渲染暧昧氛围
3. 结尾的白发苍苍与开头的春风暗度形成强烈反差,留下无尽唏嘘

这种写法既保持了文人诗词的雅致,又真实记录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在风花雪月中暗藏对女性的深刻同情。

0